查看原文
其他

这段对话,质量有点高...发自内心

张婷婷 4 发展共学
2024-08-24
村寨联盟有个协作者团,希望给联盟和联盟的村寨发展提供些支持和协助。而现实,也可能帮倒忙。反正,这个团和联盟一样,是个自愿而聚的松散组织,随联盟成立而产生,慢慢发展,到现在12人。

我是其中之一,今年9月加入,在我后面加入的还有2位。


我们常常围绕村寨发展需求和困境以及自我学习和成长的经验和困扰来谈,包括与村寨互动中的发现和反思。


冬至这天,五个今年在自己村寨开展了社区实践项目的项目带头人邀约聚集三宝侗寨(其中一个村子),开了一天的村寨行动项目经验交流会。协作团有一半成员去“围观”,于是有了交流会前夕在协作者群里的一些对话。始于向党。


向党:A村的某某,今晚在聊天中提到,团队成员把要做的事情都做了,只是没有做相应记录。我旁听大家各种聊,大多是在尝试鼓励农友(他们)升起自己做记录的勇气。


我从小学就怕写作文,到最近参加了婷婷的写作营 👉 与实践者一起生产知识|写作营招募才不害怕写流水账。但若告诉我,要我写一篇联盟音乐节期间关于种子和种子博物馆的推文,我还是害怕的。这个似乎不是靠鼓励就可以解决的命题。我需要自己愿意去面对,还要给自己找好阶梯,即使有了意愿,也还要按自己的节奏去慢慢突破和重建。


村寨的项目实践的申请和实施也类似,常常是团队带头人一个人去做申请,但完成实践,又要求不能单打独斗要有执行团队一起,要有公共性。带头人懂得申请的福利、责任和义务,但有时只想要期待的那部分,却不得不为了获得期待的部分而接受一些置换条件。比如为了获得项目支持,同意项目期待的去动员社区其他人组成团队共同执行,带头人又不一定具备带着团队一步步做事的能力。

对于团队的其他农友(成员)来说,这类项目实践本身的实践过程就是陌生的尝试,在记录的部分又有较高(相对农友原本基础)的要求。即便有意愿尝试,这个福利背后的痛,也会让人望而却步。但带头人说要做,只好跟着走了。


每个人成长的阶段不同。原本来到这个世界的功课也不同。有的人,只想在人群中跟着走,并不想去开创什么新的路径。期待他们成长突破,走出不同的路,这样的需求,是他们自己此生或当下需要的吗?某某(村寨项目执行和团队负责人)讲项目在被问到进展时,感觉自己像小妖精,被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打量一样,很有压力。

我们协作团这些人怎么样才能跟农友在平等的位置,让农友压力小一点呢?遇到事情,我有自己的看法和判断,你有你的看法和判断,当有不一致时,当事人双方、多方、或团队,该怎么才能更好的去面对呢。如何破除我执,去了解背后这些看法和判断是怎样产生的,去做视角的交换,去更了解一个人?
老邢:👍 其实只记录自己和愿意做的事情之间的故事,可能会容易一点,这种独特故事往往比套路推文更能打动别人。


但想着怎么让别人看懂,甚至要满足项目要求,也是必须。是不是可以设计一个相对标准的结构或范式工具,慢慢带农友通过简单记录,熟悉书面表达,增加信心呢?每个人不一定都追求自我突破,但看到自己有进步还是会开心的~


向党:嗯, 在自己愿意去尝试的方向,能看到自己有进步,会开心。


我:很开心看到这么真诚的记录和思考。在行动中,协作团成员作为推动者、支持者、“资源”人,其实天然占据了“权力”高位,如你这样时刻的觉察和反思,对于形成真正的平等就显得极其重要和必要。

成长很痛,需要识别(往往在一起共事时才能识别)一起成长的伙伴或农友是不是内心有意愿迎接和拥抱痛的部分,而不是只看“福利”的部分。然后陪伴、协作和引导ta去发现和突破那个痛,速度慢一点,期待少一点,尊重彼此的节奏,变化就生成了。期间度的把握,非常不容易。所以也请给予自己碰壁和调整空间,尽力尽心,无所谓遗憾。


无论是写作还是做项目还是记录,那个发自内心的意愿,发心地去做,太重要了。写作营写出来的以及你日常的访点记录,是真正的随心而写的,音乐节或回应其它项目的期待可能少了一些随心意愿,更多的是责任和别人的期待。绝对的自由和随心,与只为责任和期待而活是两个极端。每个人都游走在两个极端之间。多一些舍、多一些拒绝、多看清自己一些,为自己的舍、拒绝和看清担起责任,就靠近自由多一些。


不知道老邢提及的所谓“标准结构和范式工具”具体是什么?🤔是在哪个层面的标准?如果只看字眼我可能会对它(标准/范式)心生警惕。就像练功,最好是内外兼修,只给招式不练心法和修为,或反过来都不是上乘。我认同遵循的标准和范式,是内外兼修并行动本身这个层面的标准,但再下一步就不太容易标准化,因为每个人的内外兼修路径都要因人而异。但可以共享和参照每个人实践所得的经验和步骤。对于记录,书面书写只是一种对某部分人群更适合的方式,对农友而言,可能需要更适合ta们的方式,可能是歌唱、表演、说话,等。还不知道。


向党:昨天聊完后,凤英(某村寨带头人)发的一条朋友圈:没有谁强谁弱,多发现对方的优点,互相扶持,互相尊重。只有不在意心中的偏见,不去计较付出的多少用接纳、欣赏的心态去经营生活。


我们协作时要放下自身,也许也需要农友角度的放下,放下心中被居高临下帮助的不舒服,不去在意,这事儿才能顺畅走下去。


遇到问题时,可能是我们没有识别出真实的需求。也可能是协作的我们,原本给到农友的感觉就不舒服。在这个部分我们突破不了,农友也放下不了这个不舒服的感觉,或许这才是事情推进的卡住点,或许我们一直没被找对。


可是我们能花多少时间,多少功夫去找那个真正的问题,那个卡点呢?


我:当没有我和你之分,都是我们的时候。当我不觉得是陪伴ta或被陪伴,而是相互陪伴和接纳的时候。人和人相处本就是动态的,想要静态和确定一个时刻一段关系,那只是在做事,只看到事而看不到事里的人。彼此抱着开放的心来看待和经历这个动态的过程,不刻意追求和执念于某个既定目标,让关系和互动自然生成,并接受关系和目的的变化,彼此都放轻松一些。


越紧张会越在意外在,在意形式。越放松越能进入内在,进到精神的交流。这也是我前几天学练太极时的感悟,行、意、神的升级和合一。


苗静:嗯,觉察自己不知道的意和形,能够清醒的看到自己的意和形,也能知道自己在用意和用形,是一直需要努力的方向。


我:当没有再在意“行”和“意”时,就到了“神”境。或许很多人终身都在“行”上打转。


向党:彼此抱着开放的心态,这个似乎不容易达到。


想起跟我妈关系的调整,从我有意识要去做,到我觉得有效。前后用了七八年时间,我换了很多招数,最后花了半年时间朝夕相处,才碰撞出改变的发生。


我这些换招数的尝试,都是我妈在承受那些不适。这些相处总是有一方发起,而发起方如何才能更快找到合适的方式,让被牵扯进来的人少遭罪呢?


我:你还成功了,总比中途放弃的幸运。其实是否成功,怎么算成功,也没有可比性,真的就是在关系中,双方自己去磨合,别人复制不了那些招数。现在的进展和结果是不是当事人双方想要的,也只有关系中的双方知道和可以评价。
希望还是要有的


所以记录下这个过程的经验比看结果如何的参照性更有价值也更重要。与人相处,与社区相处的黑箱如何被打开就在于点滴记录,在记录中觉察和看见和改进。行动研究正是于此。每个行动都可以如此。竟然被扯回到行动研究😂


谢谢大家,这段文字对话可以编辑分享出来吗?就以这样对话的方式呈现。


他们说可以...于是,就有了这篇。谢谢三位。@我的方向 @邢瀚丁 @苗静 


如有什么触动你的思考,想要进一步对话,可点赞或留言继续这段或开启下一段。看不下去或看得云里雾里,也期待留言,批评指正。🙏

期待2020年的线上写作营,与你相遇。

加入写作营,成为彼此的太阳

在写作中看见自己~

如果有如果,你会持续写作,会来写作营吗?

李爽|透过写作营,我遇见了自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发展共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